共探非遺傳承發展新路徑——懷化非遺 “雙創” 路演活動見聞

發布時間:2025-05-10 15:38 信息來源:懷化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

5月9日,“非遺出海 經貿同行”行動啟動暨五溪非遺園開園儀式舉行。活動現場,舉行了非遺 “雙創” 路演活動,多位專家學者、自媒體達人、非遺傳承人圍繞非遺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分享經驗,碰撞思想火花。

路演現場,周建明在做主旨演講。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文化與旅游規劃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五溪智匯” 柔性引進人才周建明為大家闡述了五溪文化形態。他表示,懷化古稱五溪,長期以來,漢、侗、苗、瑤、土家等51個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出濃郁多彩的地域文化。懷化還是紅軍長征戰略轉折地、中國抗戰勝利受降地、雜交水稻發源地,其獨特的文化形態具有全國乃至世界性影響力。

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教授陳劍也帶來主旨演講。他介紹,在數智時代,要深度發掘文化遺產內涵,重新認識非遺的生活之美,進一步整合文化資源,助推非遺新質生產,創造中國非遺新的文化生態。他說:“這是當代中國非遺和非遺人的時代使命。”

據悉,懷化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文化沃土,擁有740項非遺項目,1040位傳承人,更有全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省級非遺工坊等一批非遺示范項目,共同描繪出 “見人見物見生活” 的非遺傳承生動圖景

黃嘉曦展示他們團隊的非遺創新產品。

“哇,這些民族服飾和包包好漂亮。”當懷化學院設計與美術學院教授、吾昔花衣原創品牌創始人黃嘉曦展示他們團隊的非遺創新產品時,觀眾忍不住贊嘆。

“珍惜吾昔,傳承五溪,以吾昔花衣之紋,解吾昔花衣之困。”黃嘉曦將他們的創新故事娓娓道來。15年來,他們搶救了268套少數民族傳統“花衣”,創建了五溪流域民族服飾博物館和非遺圖紋數字庫,并將資源無償提供給當地院校作為教學素材。后來,團隊意識到“花衣”不應只存于博物館,而應有人穿著、傳承,“吾昔花衣” 項目由此誕生。2017年,懷化學院開設第一期國家侗錦非遺織繡類項目傳承人群研培班,近8年參與培養329名非遺織繡娘,聯合當地福利企業承接多個民族縣市的節慶服飾項目,推出近萬套民族服飾。

黃嘉曦表示,未來,希望借懷化陸港發展東風,打造“吾昔花衣”民族新風尚,以“服飾小箱包”發展成走向世界的“民族大產業”。

非遺美,非遺還很美味。當曾杰鋒帶著朱記和手工柴火月餅上臺時,觀眾笑喊:“月餅真香,還沒吃夠。”

以《小月餅撬動大產業——非遺美食的破圈之路》為題,曾杰鋒講述了非遺美食的創新發展經驗。他們以懷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朱氏柴火月餅為核心,運用傳統柴火燒制技藝進行多種產品開發,于2024年8月在懷化國際陸港經開區建廠投產。“2024年中秋節和春節期間,公司銷售額突破2350萬,創下新高。”曾杰鋒表示。

“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數字化傳播。”非遺短視頻達人籃九兒日常喜歡記錄鄉村生活,從感官、味蕾等方面,介紹傳統美食。在她恬靜唯美的視頻里,有山野蕨菜、酒糟酸菜、香辣魔芋爽等系列傳統美食制作過程,既滿足了年輕群體的文化體驗需求,也讓非遺技藝更鮮活。

活動中,大家一致表示,未來將致力于探索“文化賦能經貿、科技激活非遺、旅游延伸價值”的融合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