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20 09:32 信息來源:懷化市統計局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歷屆懷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種業發展,將發展種業作為確保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來抓,以“種業強市”為發展目標,以雜交水稻制種為突破口,在“打好種業翻身仗”中主動擔當作為,積極推動懷化種業高質量發展。懷化種業的突出優勢是雜交水稻制種。
一、懷化種業現狀
1.品牌效應初步顯現。一是種業品牌美名遠揚。懷化是雜交水稻的發源地,雜交水稻制種有效解決了全人類吃飯問題,成為世界種業創新領域的一座高峰。冰糖橙、茯苓占全國產量的70%以上,麻陽柑桔、黔陽冰糖橙、新晃黃牛、靖州楊梅、碣灘茶、懷化黃精、雪峰山天麻、龍牙百合、溆浦山銀花、青風藤、高山剌葡萄、雪峰烏骨雞、芷江鴨、辰溪稻花魚等區域特色品牌響徹三湘大地。二是種業品質不斷提升。堅持優質安全高效標準,嚴把種子種苗科研、生產、流通、使用關,種子產量、品質、抗性不斷提高,楊梅、黃精太空育種技術達全國領先水平。全市培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5個,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9個。三是種業文化淵遠流長。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精神、全國茯苓協會會長王先有傾其一生心血專注于茯苓良繁攻關的感人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種業工作者扎根五溪大地、無私奉獻,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糧油、水果、茶葉、中藥材、畜禽、水產領域的種業傳奇。
2.種業產業穩步推進。一是種業基地穩步發展。形成了以國家級、省級種業基地為引領,種植業、養殖業齊頭并進的種業基地格局。作為全國三個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市之一,全市常年雜交稻制種面積12萬畝以上,年產優質雜交稻種子2200萬公斤以上,占全省制種面積和產量的1/3左右,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建立柑桔、葡萄、狝猴桃等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優良種苗繁育基地20個,國家級和省級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單位5個,良種擴繁基地18個,中藥材種苗繁育及種植基地10個。二是市場主體發展快速。全市現有種業專業合作社68家,種業專業大戶286戶,擁有糧油、果蔬、中藥材、畜禽、水產等種業龍頭企業48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1家、市級35家。湖南奧譜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農作物種業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及中國種業信用評價AAA級企業,居中國種業骨干企業50強第27位。三是種業成果加速轉化。實施種業引領戰略,推進“種業+產業”、“品種+品質”相結合,搭建種業科研成果轉化“快車道”,著力將種業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種業科技創新在糧油、果蔬、中藥材、畜禽、水產等優勢主導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3.創新體系逐步健全。一是創新平臺不斷涌現。擁有懷化國家農業科技園、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懷化分中心、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區域試驗站、國家茯苓菌種選育繁殖中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柑桔)試驗站、湖南正清集團劉良院士工作站、劉少軍院士魚類良種良養工作室、湖南奧譜隆院士專家工作室、湖南省瑤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制種、育種平臺15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6個。二是企業作用不斷增強。龍頭企業在種業科研創新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湖南奧譜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完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湖南省戰略新興產業科技攻關項目等30多項,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1個,成為弘揚袁隆平雜交水稻精神,不斷開拓雜交水稻育種科研的領軍企業。湖南新高登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累計完成辣椒、西甜瓜、大白菜、西紅柿、黃瓜等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抗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系列新品種選育與應用種業科研攻關38項,其中,國家級37個,省級1個。三是創新隊伍不斷壯大。在“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帶領和影響下,建立了一支扎根鄉村、潛心鉆研的種業科研隊伍,全市現有種業科技人才165人,副高以上專家55人,涌現出李必湖、鄧華鳳、廖松貴等享譽全國全世界的著名育種科學家,吳厚雄、陳世健、楊遠柱等卓有成效的中青年育種專家。涌現王先有等各類種業土專家120多人。四是協同創新漸入佳境。整合種業科研資源,建立聯合攻關機制,鼓勵種子科研機構與種業市場主體密切合作,推動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種業企業協同攻關,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懷化市農科院、湖南奧譜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新高登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等種業科研機構在資源共享和聯合攻關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4.資源保護初見成效。一是全面開展資源普查。現有植物資源225科998屬3716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2種;擁有藥用植物資源1900多種,占湖南省藥用植物資源種類的64.95%,其中茯苓產量居全國第一;登記在冊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果蔬牧草等種質資源828種,其中麻陽冰糖橙、黔陽冰糖橙、翠玉獼猴桃、紫秋葡萄等被列入全國重點推廣品種。二是加強保護場建設。建有湘西黑豬、黔邵花豬、龍潭豬、溆浦鵝、雪峰烏骨雞、湘華鯪等資源場6個,其中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保護名錄2個,湖南省地方品種保護名錄3個。建有種豬擴繁場10個、種公豬站3個、種雞場3個、種蜂場1個、省級水產良種場2個;建有肉牛品改中心1個、肉牛品改站25個。三是統籌資源品種保護。出臺《懷化市農業種植資源普查與保護利用1+3方案》,構建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全面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規定,建立國家級水果種質資源保護區2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個,統籌推進地方名特優新品種保護、提純復壯、品種推廣,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對優勢的區域特色品種,建立了一批地方特色種質資源圃。
5.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一是政策日益完善。編制《懷化市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布局與建設規劃(2021-2030年)》《懷化市畜牧業發展規劃(2021—2030年)》,對種業科研和種業產業建設進行全面部署和系統安排。印發《懷化市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計劃》《懷化市產業及產業園區三年提升行動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將種業科研和種業產業建設列入重點支持范圍。二是要素集約集聚。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先保障種業建設用地、資金需求。按照“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要求,實施種業基礎設施提質工程,不斷加強種子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利用國家和省級種業項目、現代農業發展項目、地方財政支持項目,加快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三是執法力度加大。堅持依法治種、依法興種,嚴格保護種業知識產權,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辦法》等,嚴厲打擊破壞種子生產環境、擾亂種子經營市場等違法行為,維護種企、種農合法權益。
二、問題與不足
1.種業建設不平衡。總體上看,種植業種業優于養殖業種業,種植業領域雜交水稻育種一枝獨秀,其他品種整體較弱,養殖業領域則是家禽良繁優于其他品種,迫切需要在進一步強化和放大雜交水稻制種優勢的同時,統籌推進水果、中藥材、畜禽、水產等其它特色品種種業建設。
2.種質資源保護不夠。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結果顯示,除蔬菜、薯類、花生等保存較好外,多數地方品種呈現加速減少趨勢,野生中藥材地方種質資源消失風險日益加劇。作物類地方品種總數從1956年的1089種減少到現在的414種,60年間減少了62%。畜禽水產保種形勢不容樂觀,尤其以地方豬種瀕危情況更為嚴峻。
3.種業創新能力不足。當前,國外種業已進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育種“4.0時代”,我們仍處在以雜交選育為主的“2.0時代”,自產自繁種子種苗市場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種業企業龍頭帶動作用發揮不充分,種業科技人才行業分布不合理。種業企業、種業科技人才創新動力不夠,原始創新、集成創新不充分,新品種選育總體落后。如我市雖然有全省最多的畜禽遺傳資源,但培育新品種(配套系)的創新力明顯不足;多數畜禽品種大多還停留在保種層面,還沒有開展適應市場化需求的新品種或配套系培育和開發。
4.產業集聚度不高。除雜交水稻集研發、制種、推廣于一體之外,大部分種業產業鏈條不完整,“種業企業(種業科研院所、種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模式作用發揮不夠。種業企業弱小是懷化種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加上人才引進、育種周期和風險、土地流轉等問題,使得種業企業難以做大做強。且種業企業布局分散,優勢資源、優勢資金、優勢人才等集聚度不高,研發與推廣結合不緊,種業科研成果轉化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要素保障乏力。政策支持有限,種業建設資金支持主要來自國家和省級項目投入,市、縣兩級投入相對較少。抗風險能力不強,極端天氣對農作物制種影響較大,動物疫病疫情對養殖業保種繁育帶來嚴峻挑戰。種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機械化推廣及標準化生產。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制約種業產業適度規模發展。
三、對策建議
1.聚焦種業強市目標,著力構建種業發展新格局。一是明確發展目標。堅持“一主多元”,推進“一帶一中心”建設,實現百億產值。“一主”即堅持以雜交水稻制種為主;“多元”即水果、林木、中藥材、畜禽水產等種業多元并舉;“一帶”即加快建設北起溆浦縣、南至通道縣的“雪峰山現代種業發展帶”;“一中心”即高標準建設懷化種業創新中心,力爭成為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大湘西區域中心,加快推進懷化“國際種業之都”建設。二是強化規劃指導。按照“市場導向、品牌引領、產業支撐、企業主體、制度保障”思路,抓好《懷化市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的落實,努力形成“園區+品牌+龍頭+基地”的種業發展格局。依托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懷化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重點支持湖南奧譜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種業企業發展壯大,立足種業技術培訓、技術交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與東盟、非洲國家職業教育合作,培養和輸送種業專業技術人才,提供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接收青年農技專家來懷交流,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三是放大種業優勢。圍繞糧油、果蔬茶、中藥材、畜禽、水產等支柱產業,積極推進重點品種育種攻關和提純復壯,大力推進國家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市建設,加快冰糖橙、黃桃、紅心獼猴桃、高山刺葡萄、靖州楊梅、溆浦雞蛋棗、安江香柚等優勢品種提純復壯步伐,著力提升茯苓、黃精、天麻、龍牙百合、山銀花、青風藤等“懷六味”重點中藥材品種品質,大力發展辣椒、黃瓜、白菜等蔬菜制種,夯實湘西黑豬(大合坪豬)、雪峰烏骨雞、溆浦鵝、黔邵花豬(龍潭豬和涼傘豬)、湘西黃牛等地方畜禽品種保種基礎,全面開展芷江鴨、麻陽白鵝、貢溪雞、金背鯉、湘華鯪等特色品種挖掘、培育工作。
2.聚焦產研融合,著力推進種業創新體系建設。一是加強種業創新平臺建設。以懷化農科園擴區安江為契機,高標準建設懷化種業創新中心,進一步加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懷化分中心、湖南奧譜隆國家雜交水稻創新育種懷化基地等平臺建設,推進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懷化市農科院種業科研能力建設,形成以國家平臺為引領、以省級平臺為主體、以市縣平臺為支撐的種業科研創新格局。二是提升種業企業創新能力。將培育壯大種業企業作為提高種業市場競爭力的根本舉措,在扶優扶強種業領軍企業的同時,支持發展專而精的特色企業,采取差別化扶持政策,提升企業差異化競爭能力,逐步構建大中小、多層次企業協調發展的種業產業格局。三是激發種業人才創新活力。創新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形成有利于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評價體系,深化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動種業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支持湖南醫藥學院、懷化學院、懷化職業技術學院設置中藥材、茶葉、雜交水稻、水果等種業特色專業,培育優質種業科研和實用人才。加大鄉土種業人才培育和選拔,著力建設一支扎根基層、扎根“三農”的種業“土專家”隊伍。四是推進產學研協同攻關。健全種業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機制,優化種業創新力量戰略布局,建立重點種業產業首席專家制度,實行一個產業一個團隊、一個產業一套政策,促進種業科研立項與種業產業發展有效結合,從源頭引導種業科技攻關與種業全產業鏈建設深度融合。
3.聚焦龍頭帶動,著力壯大懷化種業產業。一是大力培育種業龍頭企業。將龍頭企業建設作為種業發展重中之重,大力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鼓勵非種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種業科研創新。支持湖南奧譜隆科技、湖南正清制藥、湖南懷仁大健康產業、湖南湘西牧業、湖南云飛鳳農業、湖南鴻羽溆浦鵝業、芷民豐農牧實業、湖南新高登種業、湖南補天藥業等開展雜交水稻制種、蔬菜良繁、茯苓育種及湘西黑豬、雪峰烏骨雞、溆浦鵝、芷江鴨等品種提升科研創新。二是構建現代種業產業體系。全力推進國家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市、全省中藥材種植基地示范縣等建設,提升雜交水稻、柑桔、茯苓等種業基地建設水平。實施“優勢種業企業+優勢種子生產基地”合作共建工程,發揮標準化核心基地示范帶動作用,延伸種業產業鏈條。三是放大種業品牌效應。堅持一手抓品牌提升,一手抓品種培育,努力形成品類齊全、重點突出、優勢互補、動態發展的種業品牌建設格局。強化種業市場建設,創新種業營銷方式,促進“線上”“線下”互動,提高產銷銜接效率。做大做強雜交水稻制種、柑桔良繁、茯苓育種等,培育更多懷化種業“單項冠軍”。四是夯實種質資源基礎。按照家底清、保護嚴、全覆蓋要求,深入開展農作物、中藥材、畜禽水產等種質資源全面普查,對珍稀、瀕危、特色地方品種開展系統調查,根據生物特性開展精準鑒定,構建地方種質資源專庫和大數據平臺,努力做到應保盡保,確保農業種質資源不消失。建立種質資源共享與聯合開發機制,規范種業科研機構、種業企業及個人利用種質資源行為,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按照市場規則聯合開發種質資源,提高種質資源利用效率。
4.聚焦資源配置,著力完善種業創新保障機制。一是優先用地保障。制定種業強市建設用地保障實施細則,對種子種苗生產基地、種畜禽場、水產良種場及種業科研機構、研發型種業企業科研基地建設用地,列入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優先予以支持解決。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大力推進種子種苗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強化資金支持。市、縣兩級財政設立種業發展專項資金,優先支持種質資源引進和保護、優良新品種選育、良種繁制、種子質量監管等。擴大種業專項覆蓋范圍,把高校相關學科建設、地方科研機構、種業企業列入財政專項支持范圍,進一步放大種業專項制度效益。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強化“銀—政—企”三方良性互動,提高金融機構支持種業強市建設工作質量。三是完善避險機制。進一步完善政策性種業保險,將雜交水稻制種和種豬牛等保險納入地方財政保費補貼目錄,建立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種業風險分擔機制,引導保險機構逐步完善自然災害風險保障機制,探索種子全成本保險制度,鼓勵制種農戶、種業企業、種業合作社積極投保,建立健全種業風險防范機制。四是提高農機水平。大力推廣適宜農機具,提高種業農機裝備能力。積極推進種子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點,不斷提高種子生產機耕、機插、機防、機收率。
5.聚焦行業監管,著力健全現代種業治理體系。一是健全種業領導機制。建立種業強市建設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種業建設中的各種問題,有序推進種業強市建設工作。二是深化種業制度創新。著力破除制約種業創新創造的各種制度瓶頸,運用政府、法制、市場等綜合手段,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激發種業創新內生動力,形成全社會參與種業創新創造的局面。三是強化種業市場監管。健全種業管理機構,配齊配強種業監管隊伍,健全常態化市場監管機制,強化種業監管執法,規范種業市場經營秩序。四是加大種業產權保護。重點加大原始創新保護力度,完善監管制度和技術標準,健全打假機制,實施全程監管,提升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從根本上遏制假冒侵權、“仿種子”問題,建立保護種業創新長效機制。五是優化種業政策宣傳。加大種業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堅持用法律法規規范種業企業市場經營、農業生產等行為,維護種業市場主體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