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7-31 09:25 信息來源:麻陽縣水利局
老舊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功能退化曾是制約農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地塊零散、渠道淤堵,每逢灌溉季,村民們常常會為農作物灌溉發愁,挑水灌溉費時又費力。
如今,通過對灌溉渠道進行清淤、防滲處理,這些難題逐步得到解決。在麻陽縣大橋江鄉洞塘溪村的連片農田里,新修的矩形渠道整齊排列,水流順著渠道精準分流到每一塊田地,以往“大水漫灌”變成了“精準滴灌”。
告別“灌溉難”,讓農田喝上“放心水”
“以前澆地靠天、引水靠挑,現在打開閘門就能澆,這水利設施真是修到了咱心坎上!”看著自家田地里汩汩流淌的清水,文昌閣鄉文西新村田昌友笑得合不攏嘴。
麻陽文昌閣鄉文西新村主要以種植水稻和柑桔為主,全村約1800畝農田,往年因干旱導致大約近600畝農田經濟作物受損嚴重,百姓收成不理想。
近年來,麻陽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文昌閣鄉文西新村新建700米渠道和9口山塘,解決了周邊近70戶村民和600畝農田的灌溉用水問題。
“過去澆一畝地要花2個多小時,現在半小時就能搞定,省時又省力。”文昌閣鄉文西新村村民龍緒義笑著說道。
抗災有底氣,筑牢豐收“防護網”
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不僅是“灌溉渠”,更是“保命渠”。在汛期,暢通的排水渠道能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避免農作物受澇;遇干旱時,蓄水塘壩和提水設備能保障基本灌溉需求,為糧食豐收加上“雙保險”。
今年,麻陽遭遇間斷性干旱,巖門鎮 8個村正是得益于前期建成的 30 處小型蓄水工程和 3處電排抽水灌溉工程 ,當地2.8萬畝冰糖橙、水稻等作物得到及時灌溉,最大限度減少了旱災損失。
“要是在以前,估計收成要減產一半,現在有了這些設施,心里踏實多了。”巖門鎮柑橘大戶陳際浩望著樹上水靈靈的柑橘感慨道。
激活鄉村活力,鋪就增收“致富路”
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完善,不僅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還為特色農業發展奠定了水利基礎條件。在麻陽橙香園和楠木橋產業園,依托新修的節水灌溉系統,村民們改種了刺葡萄、紅心獼猴桃、冰糖橙等經濟作物,畝均收入較傳統作物翻了幾番。同時,設施建設過程中還吸納了不少當地脫貧戶務工,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
“水利設施建好了,土地值錢了,咱農民的日子也更有奔頭了!”這是許多受益群眾的共同心聲。從“靠天吃飯”到“知水善用”,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正以“微改造”帶來“大變化”,成為助力鄉村振興、惠及萬千農戶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據統計,麻陽全縣共實施恢復農村小水源蓄水能力項目山塘和提升山上經濟作物灌溉水源保障能力項目山塘567座,灌溉泵站15座,完成新增蓄水能力122.57萬方,提升灌溉水源保障能力面積1.59萬畝,完成暢通“中梗阻”渠道1千米,新增恢復和改善面積0.35萬畝。從清淤疏浚的灌溉渠道到便捷實用的提水泵站,一個個“接地氣”的水利工程落地見效,讓群眾真切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與實惠。
(通訊員:李雅婷、張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