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同炮團侗族苗族鄉
發布時間:2020-04-28 00:00
信息來源:市民宗委
【會同炮團侗族苗族鄉】炮團侗族苗族鄉位于會同縣西部,東、西接廣坪鎮,北壤青朗、蒲穩侗族苗族鄉,西鄰貴州天柱縣遠口鎮、白市鎮。全鄉總面積83.5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133個村民小組,3300余戶,人口12860人,其中侗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2600余人,占總人口98%,擁有耕地面積7070畝,其中稻田占6427畝,人均擁有耕地0.55畝,是典型的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
清光緒年間,炮團制屬遠口鄉(今貴州省天柱縣遠口鎮)。一九四九年前屬團和鄉。1950年4月,炮團鄉建制為小鄉,隸屬第五區,區駐地在廣坪。1955年6月,區名稱 由原序數名稱改為治所駐地名稱,即廣坪區。1956年6月,進行撤區并鄉,建立炮團鄉,鄉駐地設在炮團,轄炮團、巖頭坪、梨子寨、快團、王家盤5個小鄉。1958年10月,并入廣坪人民公社。1961年3月,在調整建立人民公社規模時,從廣坪人民公社析出成立炮團人民公社。1984年4月,恢復炮團鄉建制,轄炮團、巖頭坪、梨子寨、快團、王家盤、半坡塘、陽灣團、新地坪、中心場、主山沖、洪頭塘、飯香嵊12個村。1997年10月30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炮團鄉成立炮團侗族苗族鄉。
炮團為湘黔兩省交界之處,地處云貴高原東端邊緣,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均海拔500-600米。全鄉有林地面積12.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0.3%,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內物產豐富,礦產主要有黃金,陽彎團村為富礦區;所產青石板材質地優良,享譽周邊縣市;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油茶歷來為炮團傳統特色產品。
1997年成立民族鄉以來,炮團侗族苗族鄉各族人民面對種種挑戰和機遇,始終團結一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樹立科學發展觀,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作風,通過多年的努力,炮團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民族團結方面取得可喜成績。社會穩定,各族人民安居樂業。
鄉域經濟明顯提升。以農民增收為核心,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實現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農業總產值和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5%以上,到2007年分別達到2350萬元和3280噸,農民純收入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從1998年的852元提高到2007年的1280元,已解決了溫飽根本問題,正向小康社會邁進。農業產為結構調整效果明顯,以種植為主,初步形成以優質大米、桐油茶油、工業有材林、水果等為主的產業。礦山資源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和利用,中心場村青石板材開發規模擴大,發揮了資源優勢。勞務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4000余人,每年直接為全鄉帶來1500萬元以上的勞務收入,大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每年超額完成造林任務,十年共造林1.2萬畝,森林覆蓋率逐年增加,自2001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以來,全鄉共營造 退耕還林1800多畝,國家向林農直接發放補貼資金近200萬元。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近幾年來,全鄉共修建沼氣池252口,大幅度地減輕了群眾的勞動強度,保護了森林資源。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十年來,通過招商引資簽約項目8個,合同引資1800多萬余元。綜合財力得到提升,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扶持,加大了轉移支付資金力度,確保了鄉、村兩級財政的正常運轉。加大了消赤減債力度,近年來在建設項目多、財政壓力大的情況下十年來共化解鄉村債務110萬元,償還了農金會貸款、財政周轉金貸款48萬元。
鄉村面貌明顯改善,集鎮環境煥然一新。十年來,通過爭取項目、招商引資等多渠道籌集資金,共投入1000余萬元,在集鎮范圍內實施建設項目9個,小城鎮建設到得突飛錳進的進展。其中1998年籌資60萬元新修政府宿舍大樓,通過鄉政府機關的搬遷移址,規范了機關工作秩序,改善了辦公條件;2003年公開拍賣原企業辦大綜合樓,盤活了資產,亮化了集鎮;投資88萬元新建了炮團民族市場,并于2006年竣工投入使用;2005年投資80余萬元新建炮團村商居樓辦公大樓;2006年投資15萬元新建集鎮飲水工程;2005年投資28萬元新建炮團農村客運站;2006年籌資23萬元新建炮團民族文化中心綜合樓;2007年投資60萬元新建鄉衛生院綜合大樓;2007年籌資18萬元新建政府食堂和司法樓。通過以上項目的實施,集鎮實現了提質擴容,功能進一步健全。
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近幾年來共新修改造村級公路5條18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2005年籌資20多萬元,完成了新地坪村、飯香嵊村的公路改造;2007年完成了巖頭坪村長5公里的通暢工程建設;積極爭取項目投資700萬元并配套20多萬元完成了通鄉公路水泥路面硬化工程。自1999年開通程控電話至今,已擁有程控電話1100余門;2005年開通了移動通信,現建有移動機站3個,全境都有手機信號覆蓋。于2001年、2002年進行了農村電網改造,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以改善;完成了中心場、梨子寨村級組織活動中心場所建設項目。
人民生活明顯提高。幾年來,我們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惠農政策,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2005年國家全面減免了農業稅,每年及時足額發放種糧直補、油菜補貼、農機補貼等各類政策性補貼30多萬元;推動動物防疫免費服務;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落實教育“兩免一補”和“一費制”政策,解決農民子弟“上學難”的問題;加大了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加大社會救災救濟力度,每年發放款物5萬余元;積極實施扶貧開發項目,受惠群眾1000多人。通過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實,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社會事業明顯進步。素質教育得以重視。十年來,歷屆鄉領導班子牢固樹立教育為本的戰略思想,始終關注 教育事業的發展。幾年來,鄉財政累計投入教育經費100余萬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先后于2002年、2007年籌資15萬元治理了炮團中學地質災害滑坡地點;2004年新修了150平方米的新廁所;2006年籌資35萬元新建一幢600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2006年下學期整合教育資源,將中學和小學成功合校,創辦了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衛生事業健康發展?;I資60萬元新建衛生院綜合大樓,大大改善了農民看病就醫的條件;從2005年起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每年的參合率90%以上,減輕了農民負擔。計劃生育實現了保類進位。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責任體系增加經費投放,強化內部管理,加大社會扶養費征收力度,獎勵扶助部分計劃生育家庭,改變了群眾落后的生育觀念,扭轉了被動局面,人口計生工作多年來實現了“保類進位”的目標,維持了較低生育水平。同時,文化廣播、水利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