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樟的繁殖技術及應用前景

發布時間:2019-09-23 11:57 信息來源:湖南林業局

    普陀樟系樟科樟屬常綠喬木為海島特有的優良珍稀樹種,1999年由國務院令其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由于普陀樟種源匱乏,種子粒粒珍貴正確掌握其繁殖技術相當重要。

  普陀樟繁殖方法以有性繁殖為主種子播種育苗應抓住下列工序的幾個主要技術環節:首先應掌握采種、種子處理、貯藏的關鍵技術。經多年采種經驗顯示采種最佳日期為11月中旬,采種時可用高枝剪剪下結果枝,或用竹竿輕輕撲打結果枝樹下用塑料布攤接被打下的果實。采回的果實可放在塑料袋內緊扎袋口,在室內放置10天左右待果肉發軟時及時揉擦處理,沖洗干凈晾干便可用濕沙層積貯藏,貯藏時可視種子數量選擇容積相當的容器沙子和種子在容器內交替層積,置于室內通風陰涼處沙子濕度以手捏不出水,放開手沙子不散或成團為度最上面一層沙子厚度不得小于10厘米,并用遮陽網覆蓋每隔10—15天檢查一次,若發現沙層表面發白就得適當噴灑一下清水保持一定的濕度。用此方法貯藏能起到很好的催芽作用,人為縮短種子的發芽期使得出苗趨于整齊。普陀樟露地常規育苗圃地最好選擇土壤肥力較高的沙質壤土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山地土、菜園土、水稻土亦可。整地做到精耕細作床面要求平整,無草根、石塊等雜物于2月上旬至3月上旬按10—12厘米行距、5厘米株距點播,焦泥灰覆土若在2月上、中旬播種,應用稻草、地膜覆蓋使床面呈封閉式,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若延緩播種,則可用遮陽網覆蓋床面遇較長時間未下雨時,應適當噴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濕度。當1/3幼苗出土時可揭去覆蓋物拔草是苗期管理中一項重中之重的措施,應做到見草就拔5月中旬后,可進行行間撒施尿素追肥施肥量為12.5千克/畝,最好在雨后土壤濕潤時施肥夏季干旱天氣應及時澆水抗旱或搭設簡易蔭棚遮陰。普陀樟的場圃發芽率一般在70%左右一年生播種苗平均高13.3厘米,平均根徑0.33厘米
  經過多年多次反復扦插繁殖試驗其結果表明,普陀樟扦插育苗插床設置在配有自動間歇噴霧裝置的鋼質大棚內較妥,并應適時架設遮陽網以凈河沙做基質,扦插前用500倍高錳酸鉀溶液噴灑床面消毒插穗選取頂芽飽滿的帶踵主枝,并用100ppm 1號生根粉溶液浸泡8小時效果較好平均生根率74%,苗木正冠率達96%而且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保護好頂芽,否則會影響扦插苗的冠形而降低苗木質量
  不論是播種還是扦插方法培育的幼苗均可以繼續進行容器移栽育苗或者經濕沙貯藏后的露白種子進行容器直播育苗,容器移栽一般用當年播種芽苗于5月份進行移栽最易成活,而且移栽后苗木長勢旺盛2—3年生的容器苗提供山地造林或補植造林之用,效果良好
  采取多次移栽的方法可以培育園林大苗具體做法是:于春季將1年生播種小苗按照25 厘米×30厘米的密度進行首次移栽,2年后進行隔行、隔株疏間將被間的帶土苗木按50 厘米×60厘米的株行距再次移栽,繼續培育2—3年然后再隔株、隔行疏間,被疏間的苗木可視其大小或用于一般綠化造林,或繼續在圃地移栽根據園林綠化需求,培育更大規格的園林綠化用苗
  普陀樟是中國、朝鮮和日本的間斷分布種對研究東亞植物區系有一定的學術意義。該樹種木材堅實致密紋理通直,耐腐耐水濕,是優良的用材樹種其樹冠圓滿,枝葉濃密葉革質,葉面深綠色具光澤觀賞價值高,為園林綠化應用之新興樹種近些年來,普陀樟在海島跡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中的應用占了優勢地位通過容器或無紡布育苗,上山造林成活率達90%以上因該樹種海島適應性強,且具有四季常綠、枝葉濃密、冠形圓滿等優良觀賞特性所以它在為海島打造美麗的花園城市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推廣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