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草原工作取得歷史性進展 形成質量與數量并重發展的格局

發布時間:2025-01-17 17:23 信息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1月14日,記者從第四屆草原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獲悉,“十四五”時期,我國草原工作取得歷史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形成質量與數量并重發展的格局。

“十四五”以來,國家林草局深入推進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草原六大體系,出臺了一系列林草融合的重要舉措。構建了新時代草原監測評價體系的“四梁八柱”,啟動全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化普查工作,開展林草綜合監測評價,首次開展全國草原健康評估,定期普查和年度監測的常態化機制基本建立,生態監測與管理調查相結合的模式基本形成。以圖斑為基礎的草原智慧化、數字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草原資源保護動態化、常態化和數字化水平顯著提高。啟動實施草種優良品種選育“揭榜掛帥”項目,草原生態定位站網絡體系不斷健全。深入落實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優化草原科技創新政策保障機制,科技創新能力切實增強。進一步強化教育對草原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16所高校設立草原草業學院,草業作為一級學科的地位得到顯著提升,草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不斷涌現。

“十四五”以來,我國年均種草改良面積穩定在4000萬畝以上,退化草原面積縮減近7億畝,三北地區草原修復治理面積占全國的70%,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50%以上。建設草種繁育基地60萬畝,多年生生態草種供給能力達到2萬噸,草種供給“卡脖子”問題得到初步緩解。建立30處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站,審定草品種30多個,中科羊草等適應性強的鄉土草種進入市場,有效提高了國產草種的供應能力和供應質量,確保我國草種在極端外部條件下的內部可循環。草原保護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取得31項重要成果。39處草原公園試點建設扎實推進。18處國有草場試點穩步實施,12處“紅色草原”宣布設立,草原保護利用新模式不斷涌現。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實面積達40億畝,重點省區牲畜超載率逐步下降,草原初步實現了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