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13:49 信息來源:懷化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9月13日上午,東盟集街區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你看這滿街的東南亞風情小樓和這來來往往的游客,誰能想到這兒以前是荒山荒地?”68歲的梁亨友,這位鶴城區河西街道李公灣村的老村支書,站在街頭不禁感慨:“真是做夢都不敢想!”
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梁亨友親歷了這片土地從冷清村落躍升為網紅景區的巨變。1996年至2000年擔任村支書期間,他記憶中的這里還只是菜地與油茶林交錯之地。“曾經這里交通不方便,村民出入靠渡船,挑菜趕集都得起早摸黑。”
轉機的種子,最早播撒在懷化國際陸港的發展浪潮中。陸港大橋通車,箱包產業園、物流園區拔地而起,區域發展初現脈絡。
“陸港大橋建成前,這邊路面窄也經常破損,路燈沒有幾盞,基礎設施不完善。”梁亨友坦言:“陸港大橋建成了后,雖然發展了建房了,但也很冷清,少有人來。”
真正的蛻變,源自市委、市政府擘畫的東盟集項目。隨著第五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的籌備號角吹響,這片土地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鍵”——陸港大橋華燈璀璨,道路拓寬平整,綠化與路燈點綴其間,環境衛生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好日子,是真真切切地來了。”梁亨友的語氣里滿是欣慰。
尚未正式辦會,東盟集已先聲奪人。花車巡游、泰拳表演、地道美食……三步一景、五步一店,“網紅打卡”屬性明顯,濃郁東南亞風情每天吸引無數游客前來游玩。
河柳咖啡館工作人員告訴沅水君,試營業期間日均營業額超3000元,經營至凌晨仍人流不絕。
“現在東盟集人氣旺得很!晚上到處是人,周邊夜市、店鋪都火了,經濟真的帶動起來了!”梁亨友興奮地說。
據河西街道辦事處主任謝鵬介紹,曾經,東盟集片區既不是去中方、芷江的必經之處,路也沒有修通,是河西街道的“死角”,“不知道能干什么”;如今,沿河風光帶銜接東盟集,整片區域煥發全新生命力,“整個河西,都活了。”
據了解,隨著東盟集、五溪非遺園等文旅項目走紅,河西街道轄區內景區熱度持續攀升,日均游客量較此前增長3倍以上。
“辦會興城”不僅點燃了文旅熱度,更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民生實惠:
夜宵經營規范起來。曾經零散占道的夜宵攤,如今被河西街道與經開區相關部門規范安置在沿河風光帶與南北廣場指定區域,夜間消費活力有序釋放。
“菜籃子”搬進夜市。河西街道設置了便民服務點,讓農家蔬菜“跳”進市民菜籃,攤主李阿姨笑言:“每月能多賺幾百元”。
生活環境大大改善。曾經一度停工的安置小區陸續完工,70%住戶正在進行裝修,交通、環境、休閑設施全面提升。
就近就業利民生。值得一提的是,東盟集、箱包產業園、懷化西編組站等直接帶動河西街道就業近300人。
村民資產價值實現躍升。“村民以前租房出去得掛好久,租金也上不去。現在東盟集一建,來這的人多了,房子根本不愁租,租金還漲了不少。”梁亨友說。
這一系列變化,不僅是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更是“辦會惠民”理念的生動詮釋。它深刻表明,以會興城并非追求一時熱鬧,而是要借助重大會展、節慶或文化項目的拉動效應,系統重塑區域功能、激活產業潛能、改善人居環境,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懷化通過東盟集、天問島、榆樹灣等項目,將“流量”轉變為“留量”,既提升了城市文旅品牌,也為百姓創造了就業機會、增收渠道和生活便利,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此外,懷化在推動項目建設的同時,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如劃定規范經營區域、組織治安志愿服務等,使熱度可持續、惠民能長久。這種以民生為導向、以文旅為媒介、以治理為保障的發展模式,既助力景區熱度攀升,又助推轉民生改善。
暮色漸沉,?水河清風拂面,陸港大橋流光溢彩,“福地懷化,懂你如家”的字樣溫暖浮現。東盟集里笑語盈盈,人們漫步河岸、暢享夜色——這不止是一場盛會的籌備,更是一座城的煥新與一群人的幸福。
梁亨友常常與家人來此散步,他說:“現在多好!住在這兒,越來越幸福。”而這,正是“辦會興城、辦會興業、辦會惠民”最動聽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