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1 08:19 信息來源:懷化市城市管理局
城市地下管線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被稱為城市的“良心工程”。近年來,北京市牢固樹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以“觀、管、防”全鏈條管理為主線,探索出一條城市生命線治理的有效路徑,形成了“線上預警+線下聯動”的立體化防控機制,管線事故總量連續4年下降,城市生命線韌性水平顯著增強。
以“觀”筑基 構建全時全域動態感知體系
“觀”即全時全域動態感知,構建城市生命線安全感知“一張圖”。北京全市地下管線總長度為24.5萬公里,管線長度和密度均位居國內城市前列。目前核心區、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電力、燃氣、供熱、管廊地下管線已完成感知建設,2025年年底將實現全市域地下管線安全感知全覆蓋。在城市運行指揮調度中心,“固定+移動感知”方式能夠提供二、三維一體化時空數據的分級展示、查詢、統計、分析和共享功能,實現城市生命線感知體系全領域、全過程、全時空、全周期監管。
數據整合落點落圖。基于全市數據底圖,集成電、氣、熱等管線靜態信息,形成城市生命線“一張圖”,集中展示設施位置、屬性、運行狀態,為地下管線安全隱患的監測分析、應急處置、指揮監督提供信息化支撐。2024年3月,位于阜成門橋西北側的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附近熱力管線泄漏,感知系統通過捕捉回放,快速定位漏點并調度搶修,保證熱網及時恢復正常供熱。
人機結合高效處置。部署燃氣濃度壓力感知設備近9000個、熱力泄漏監測裝置1萬余個、測溫光纖240.5公里。配備燃氣泄漏手推式檢測儀和高精度燃氣濃度檢測車,每年開展10輪次全覆蓋巡線,形成人機協同監測網絡。去年處置管線泄漏隱患平均響應時間縮短至1小時內。去年3月,海淀區富力桃園小區燃氣泄漏事件中,通過手推式檢測儀檢測地面燃氣濃度達5‰,系統立即報警并調度搶修人員現場處置,30分鐘內完成修復,消除安全隱患。
以“管”固本 壓實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
“管”即常態化推進老化管線更新改造,確保全生命周期管理到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深入貫徹落實相關要求,加快推進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堅持“先評估、后改造”,健全完善工作機制,扎實做好老化管線更新改造,夯實城市生命線運行本質安全。
機制保障壓實責任。將老化管線改造納入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專項整治,制定《北京市城市燃氣和供熱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實施方案(2022~2025年)》《北京市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及設施建設改造實施方案(2024~2028年)》,建立市、區兩級政府與企業聯動機制,常態化推進地下管線老化評估及更新改造,明確“周調度、月匯總、季通報、年考核”工作模式,定期協調解決重難點問題,推動改造任務高效落實。
項目實施同步防護。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市更新改造老化地下管線5366公里,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計劃2025~2028年再改造4000公里老化地下管線,持續提升城市生命線韌性水平。結合供暖、防汛等運行情況,動態消除地下管線安全隱患,先后在4月供暖季結束后和9月汛期結束后分別進行管線消除安全隱患項目增補。在更新改造同時,堅持“新建必裝、更新同裝、原有補裝”原則,試點應用“防外破預警系統”,累計防范施工破壞20余起。
以“防”增效 確保城市生命線高水平安全
“防”即做好安全防護,通過打破信息壁壘,實現“工程知管線、管線知工程”,嚴防施工破壞地下管線事故發生。
按照“先服務、再管理、后執法”的理念,北京市創新施工作業保護地下管線工作方式,建立“北京市地下管線防護系統”,構建以“信息共享、線上對接、線下配合、屬地監管”為突出特點的對接聯動機制,有效減少因挖掘施工對地下管線安全運行的影響,大幅降低事故率,保障城市平穩運行和居民日常生活。
施工管理雙向聯動。以“工程知管線、管線知工程”為目的,要求建設或施工單位施工前在防護系統發布工程信息,管線單位24小時內響應。目前系統累計注冊用戶17506個,系統發布工程38775項,對接率100%,盲挖施工現象基本杜絕。強化施工核查,通過大數據平臺篩查、現場聯合檢查、管線單位巡線發現等多渠道方式,催辦補錄工程2000余項,外力破壞地下管線事故大幅下降。
技防升級強化預警。在地下管線上方加裝防外破預警系統和警示帶800余公里,具備斷線報警、傾斜報警、水位報警、語音喊話、震動感知等功能,有效防范多起施工破壞事故。燃氣、熱力領域部署智能感知設備超2萬臺,預警并處置隱患多起,推動風險防控從“事后處置”轉向“事前預防”。
下一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將持續強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以數字化轉型賦能地下管線安全,探索推進城市地下管線全方位、全過程、全時段精細化管理,全力守護城市生命線運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