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17 00:00 信息來源:市民宗委
懷化市的回族,主要分布在新晃侗族自治縣、沅陵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及洪江、溆浦、芷江、鶴城等地,人數不多。據人口普查統計,1964年為608人,1982年928人,1990年2135人,2000年4115人。
新晃回族主要聚居在方家屯鄉楓樹屯村的犀角洞、楊家橋村的蔡家。其次,少數散居于新晃鎮、波洲、魚市、新寨等地。其來源,均為從外地遷入。清代康熙年間,有回民蔡忠山等人從寶慶(今邵陽)等地來晃州做石工和行醫,后定居在犀角洞。清代后期,又遷來馬、蘇二姓,繁衍成兩個自然村落,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在兩個自然村的中心地帶建有清真寺。據《湖南回族》記載,遷入晃州的回民“海氏、蔡氏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分別從北京、南京遷徙邵陽”的,是最早進入湖南的一部分。抗日戰爭時期,又有楊、徐等姓回族難民從淪陷區遷入晃縣城鎮落戶。
散居在新晃境內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舊稱回教。基本信條是:信安拉,信諸天使,信《古蘭經》諸經典,相信“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教會主持為阿訇。晃州最早的阿訇為蔡定安,以后代代相傳。解放后,回民的正常宗教活動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給阿訇蔡治民安排工作,選舉他為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常委。1983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對在50年代被拆的清真寺予以恢復,使教徒有了活動場地。
世居在靖州的回民,以丁姓為主,大多分布在飛山、艮山口、渠陽等鄉鎮。據清代同治年間續修的《丁氏族譜》記載,他們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間從金陵(南京)遷到靖州的,至今已“祖孫杠承四百余載”。至1988年縣內回族158人,他們除保留清明節掃墓和春節(過年)用牛肉祭祖祠俗外,其它與漢族無異。
沅陵縣的回族是清嘉慶八年(1803),常德回民馬新盛、鳳凰回民鄭大勛先后遷入定居發展起來的。至1987年縣城有回民1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