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四五”林草重點工作取得顯著成就
發布時間:2025-09-15 08:15 信息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9月1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劉國洪介紹“三北”工程、國土綠化、國家公園建設成就。“十四五”期間,“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累計實施項目415個,完成建設任務1.64億畝;國土綠化完成建設任務5.49億畝,森林覆蓋率超25%,為全球貢獻了約25%的新增綠化面積;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全面完成,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運行,我國林草重點工作取得顯著成就。
“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1978年啟動實施,47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進入新時代,我國把“三北”工程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提出從2023年開始,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把“三北”工程建設成為中國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正式啟動了東部殲滅戰、中部攻堅戰、西部阻擊戰三大標志性戰役。兩年多來,我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按照以水定綠的原則,著力推動系統治理、科學治沙,三大標志性戰役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一是多元主體參與,通過出臺財政金融、以工代賑等政策,更好調動政府、央企、社會、農牧民多方投入、多元參與的積極性。二是多種模式治理,探索推進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產業治沙等多種模式。三是多類型植被覆蓋,堅持以水定綠,著力攻關選育耐寒、耐旱、耐鹽堿草種和樹種,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沙則沙、宜荒則荒。四是全區域協同聯動,開展了跨省域、跨地市聯防聯治,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目前,在東部殲滅戰區,科爾沁沙地呈現出往日的稀樹草原風光;在中部攻堅戰區,黃河泥沙輸入量比以往大大減少;在西部阻擊戰區,給塔克拉瑪干沙漠戴上了“綠圍脖”。在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方面,先后成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中國—中亞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在中國共建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同韓國、蒙古國、俄羅斯建立東北亞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網絡,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方案。《公約》秘書處3次授予我國“防治荒漠化杰出貢獻獎”,稱贊“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
“十四五”期間,我國國土綠化行動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由單一種樹植綠向生態系統治理轉變,綠色家底更加厚實。在重點生態區域,組織實施了“三北”工程、“山水工程”等重大工程,持續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在城鄉生活區域,持續推進綠化、美化、彩化,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32%、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2.01%,城鄉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清新環境可感可及,全社會愛綠、植綠、護綠蔚然成風。二是著力壯大林草產業,由發揮森林的生態效應為主向發揮多重效益為主轉變,生態惠民利民更加凸顯。在增收就業方面,2024年全國林草產業總產值超過10萬億元,帶動6000多萬人就業增收,全國生態護林員隊伍穩定在170多萬名。在改善生活品質方面,我國森林食物年產量超過2億噸,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第三大重要農產品,豐富充實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和“油罐子”。三是建立健全全國國土綠化制度體系,由注重擴綠轉向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堅持規劃引領,按照“多規合一”制度,推動綠化相關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科學確定造林綠化目標任務和空間布局。創新綠化機制,優化天然林保護修復、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生態保護差異化補償制度,有力激發造林綠化的內生動力。強化法治保障,制修訂《森林法》《濕地保護法》《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為國土綠化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完善責任體系,全面推行林長制,在全國設立五級林長,共130萬人,嚴格資源保護監管,近年來森林草原的火災次數和受害面積都處在歷史低位。
我國“十四五”國家公園建設主要成效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實行整體保護,生態系統得到大尺度、全要素提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打破了部門和行政區劃邊界,系統性整合提升保護空間,首批5個國家公園整合了原來120多個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得到明顯提升。二是堅持共建共享,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實現雙贏。堅持保護生態、綠色發展、改善民生相統一,通過生態管護、生態搬遷、特許經營等多種形式,吸納當地居民直接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首批5個國家公園近5萬人通過家門口就業,年人均獲得工資性收入1萬—2萬元。三是注重機制創新,國家公園體制“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堅持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著力構建統一規范的管理制度。在管理體制上,初步形成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級人民政府代管兩種國家公園的管理體制,建立主體明確、責任清晰、密切配合的央地、部門、園地協同聯動機制。目前,首批5個國家公園都建立了局省聯席會議機制。在制度建設上,正在制定國家公園法,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和風景名勝區條例。在支撐保障上,建立了中央投入為主、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資金保障制度和“天空地”一體監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