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可感行動 | 梨園路道路改造工程,將給懷化市民帶來什么?

發布時間:2025-05-27 17:21信息來源:懷化市城市管理局

                                          懷化梨園路(連接鶴州南路與紅星路)效果圖。(圖片來源于資料)

隨著城市發展,懷化市仙人橋商務區(北片區)的區域路網骨架,已經與產業布局、城市發展需求不相適應。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獲悉懷化梨園路(連接鶴州南路與紅星路)道路改造工程已啟動。

梨園路道路改造工程,將給懷化市民帶來什么影響?

                                                       現紅星橋涵洞內的實況。(懷化日報全媒體 攝)

現狀:涵洞空間小,下雨還積水

紅星橋涵洞位于梨園路,建于20世紀80年代初,是新街居民與紅星橋居民對外的重要交通通道。2005年,懷化市委、市政府對該涵洞路面進行了水泥硬化。

目前,該涵洞空間狹窄,僅能容納行人或摩托車、自行車通行。隨著城市“不斷長大”,附近居民越來越多,此涵洞已無法滿足市民出行需求。附近居民迫切希望該處能早日實現改造。

涵洞長112米,記者從紅星橋這頭出發,往新街方向步行,用時2分鐘走完。期間,記者觀察發現,該涵洞雖只有一百米的長度,但人流量非常大。在洞內行走時,記者另一側不斷有摩托車、電動車通過。涵洞內摩托車一多,排出的煙霧讓人眼睛直流淚。

“我居住在附近的電務段家屬區,平常喜歡去市里的中心市場采購生活用品。我一般走路過去,從紅星橋涵洞通往新街,再從新街走下去就到了中心市場。”居民左女士說,因為回來的時候攜帶東西較多,她只能選擇坐車,但坐車就得“繞半個城區的路”才能到。

涵洞不但空間小,下大雨還積水。市民彭大爺向記者介紹說:“每到梅雨季節,這涵洞的積水都會漲到成年男子的腰部處,給周邊居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現紅星橋涵洞外貌。(懷化日報全媒體 攝)

居民:“紅星橋涵洞拆除、改造,我為市委市政府點個贊”

“20世紀80年代,我跟隨父母來到懷化建設鐵路。這個涵洞就是當時建的。”市民向女士指著紅星橋涵洞介紹說,最初,這個涵洞是黃泥巴路;2005年,政府將這個涵洞鋪上了水泥路;現在,這個涵洞早已不能滿足大家的出行需求。“紅星橋涵洞拆除、改造,我們大家都挺開心的。市委、市政府能替我們解決出行問題,我給政府點個贊。”向女士說。

“我這家店在這里開了20多年,積累了不少老顧客,按個人情感,我是舍不得搬走,但為了今后大家出行方便、出行環境好,我支持改造。”在紅星橋頭涵洞旁,一家洗車店老板娘指著涵洞告訴記者,每次下大雨,涵洞里的積水都會流入店內,店里的物品好幾次被大雨沖毀。得知政府將對涵洞進行拆除、改造,她說:“這是一項民生工程,我支持政府,愿意搬走。”

記者從懷化市鶴城區紅星街道辦事處獲悉,前不久,該道路改造工程公示正式發布后,不僅周邊居民拍手叫好,連拆遷范圍內的16戶業主也主動配合,主動前往梨園路(鶴城南路、紅星路)征拆項目指揮部進行房屋登記,并表示會全力配合工作。

                                                梨園路(鶴城南路、紅星路)規劃圖。

部門:力爭5月底動工,8月底完工

目前,梨園路(鶴州南路、紅星路)道路改造工程已啟動。記者從該工程的《規劃方案總說明》中獲悉,市委、市政府之所以決定對梨園路進行擴寬改造,主要是為了貫徹城市交通規劃,完善城市路網,有利于地塊開發,拓寬懷化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城市品位,給市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休閑場所,以推進該區域城鄉統籌發展。

本項目屬于懷化市仙人橋商務區路網規劃范圍,此次設計梨園路,起于鶴州南路,止于紅星路,道路全長672.91米。

懷化市城發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楊海杰介紹:“該項目本月初正式啟動,目前處于征拆改造階段,力爭5月底動工,8月底完工。”

那么,梨園路道路改造工程,將給市民帶來什么影響?

“隨著懷化市城區的快速發展,懷化市仙人橋商務區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市城發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艾偉說,梨園路的建設,是懷化市仙人橋商務區發展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也是城市主干道交通連接的必要條件。

“交通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首要因素之一。之前,梨園路因交通限制阻礙了經濟發展,我相信,等紅星橋涵洞拆除,道路進行改造之后,梨園路這個片區會迎來新的機遇。”市民彭大爺豎著大拇指說,這是一項惠民工程

記者在懷化城發集團了解到,今后,懷化市仙人橋商務區將成為以生態旅游、休閑娛樂、高檔居住為主的新型城市組團,功能定位為懷化國際陸港商務“中心”、融入RCEP國際交流“平臺”、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門戶城市 “客廳”。梨園路的建設,既是實現規劃目標,同時也是服務于市民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