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上級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功應對經濟下行、自然災害、新冠疫情等各種困難,全縣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綜合
2021年,全縣生產總值(GDP)為811488萬元,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1944萬元,增長9.7%;第二產業增加值250129萬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439414萬元,增長7.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6752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28.7:54.3調整為15:30.8:54.2。
二、農業
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5026萬元,比上年增長10.5%,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6758萬元,增長9.6%。其中,農業總產值71846萬元,增長3.9%;林業總產值5459.4萬元,增長2.2%;牧業總產值158028.1萬元,增長13.7%;漁業總產值1978.6萬元,增長21%;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7713.9萬元,增長6.8%,實現增加值4814萬元,增長6.2%。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4.58萬畝,其中稻谷種植面積16.2萬畝。糧食總產量82853噸,比上年增長0.1%,其中谷物57071噸,下降23.7%,薯類2899噸,增長59.2%,豆類134噸,下降29.4%。油料播種面積6.5萬畝,油類總產5854.1噸,增長30.6%,其中油菜籽5512噸,增長32.6%。經濟作物中,煙葉種植面積0.017萬畝,煙葉總產21噸,其中烤煙21噸。水果總產10121.11噸,其中柑橘類5723噸,增長4.1%;果用瓜844.11噸,增長4.1%;其他水果1593噸。蔬菜種植面積4.58萬畝,蔬菜56621.88噸。
全年出欄生豬26.01萬頭,增長28.5%;出欄牛5.22萬頭,下降3.5%;出欄羊7.58萬只,增長6.2%;出籠家禽80.23萬羽;肉類總產量2.83噸。
全年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5600萬元,其中整合中央資金12429.37萬元、省級資金1846.35萬元、2020年整合資金結余調整到2021年統籌整合使用344.85萬元。全年實施扶貧項目762個。
三、工業
2021年,全縣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7501萬元,同比增長10.6%。2021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44戶。
在規模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中,全年自來水生產量1.02億立方米,累計增長17%;熟肉制品食品4608噸,增長28.4%;鐵合金9.45萬噸,增長32.9%;機制紙及紙板9.2萬噸,增長24%;生產蓄電池29.9萬只,增長31%。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
2021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86391萬元,比上年增長13.8%。其中,房地產投資完成96061萬元。全年投資開工項目21個,竣工項目4個,施工房屋面積71.22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8.3萬平方米。
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951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7%。 10家資質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8.15億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8.31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0.58萬平方米。
五、交通、郵電
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65346萬元,同比增長6.1%。全縣公路線路總里程1371.29公里(不含高速公路)。完成公路客運周轉量14082萬人公里,下降1.5%;發送旅客459.2萬人,下降2.7%。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6675.6萬元。其中完成郵政業務收入1813.6萬元,完成電信業務收入14862萬元。全縣固定電話用戶9738戶,移動電話用戶197384戶,互聯網寬帶用戶68690戶。
六、商務、貿易
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253664.8萬元,增長13.3%。從地域看,城鎮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6679.2萬元,增長14.22%;鄉村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6985.6萬元,增長11.95%。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75579.9萬元,增長2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6265.7萬元,增長9.9%。
全年引進招商項目12個,合同引進資金170.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6.71億元,增長36.1%。
七、財政、金融、保險
2021年,全縣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6885萬元,比上年增長0.65%,其中,地方收入完成45998萬元,增長12.49%;上劃中央收入完成7947萬元,下降35.54%;上劃省級收入完成2940萬元,下降10.88%。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完成34675萬元,增長16.34%;非稅收入完成11323萬元,增長2.15%。全年財政總支出358005萬元,下降8.92%。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5365萬元,下降2.0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2641萬元,教育支出39615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6080 萬元,衛生健康支出27339萬元,節能環保支出3401萬元。
全縣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749853萬元,比年初增長7.8%。其中企業存款35494萬元,下降12.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658195萬元,增長11.2%。全縣金融機構年末各項貸款余額425827萬元,比年初增長10.7%。從貸款期限看,短期貸款余額102873萬元,增長43.1%;中長期貸款余額322928萬元,增長3.5%。
全年保費業務收入11595萬元,下降6.76%,其中財產保險收入3241萬元,人身保險收入6253萬元。全年保險賠付款支出4425萬元,下降22.49%,其中財產保險支出1146萬元,人身保險支出1489萬元。
八、科學技術與教育
全年組織申報科技計劃項目2項,爭取資金60萬元,申報專利180件,其中發明專利89件。
縣職業中專1所,在校學生2071人,教職工125人。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學生5051人,有教職員工419人,其中,專任教師379人。獨立初級中學11所,有教職員工369人,其中專任教師363人。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初中在校學生3453人,小學在校學生5590人,有教職員工594人。完全小學19所,在校學生12502人,有教職工737人,其中專任教師719人。有幼兒園43所,在園幼兒數6529人,有教職工337人,有專任教師30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6%,小學畢業升學率100%,小學在校學生輟學率為0%,初中入學率100%,初中在校學生輟學率0%,高考錄取率94.1%。
九、文化廣播與衛生
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活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2021年完成貧困地區送戲下鄉演出44場次,完成惠農數字電影公益放映1894場次,圖書館新購圖書8108冊,全年共接待讀者4.9萬余人次,開展4次送書活動,贈送圖書共計300余冊,博物館累計接待各地觀眾14萬余人次。城鄉公共服務實現一體化,全縣有137個行政村農家書屋,159個自然村書屋點,7個社區(居委會)農家書屋點,137個鄉村文化廣場均投入使用。全縣廣播綜合覆蓋人口達20余萬人,綜合覆蓋率達到了90%。
全縣電視轉播發射臺1座,電視發射機3部,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92.5%,有線電視用戶9640戶。全年電視節目播出時間為8760小時,制作電視節目時間1965小時,全年累計完成內宣電視組稿2600余條,各類專題節目60余期。
2021年末,全縣衛生系統醫療機構195個(其中醫院4個、基層醫療機構188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從醫人員1993人,在編人員156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666人,醫生633人。衛生機構編制床位1765張,實際開放床位2375張。全年就診人數95.19萬人次,出院人數6.1萬人次。
十、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21年末,全縣總人口255024人,其中,城鎮人口40421人,鄉村人口214603人,年內出生人口1755人,人口出生率為6.86‰,年內死亡人口2540人,死亡率9.93‰,人口計劃生育率91.74%。
2021年,我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3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94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588元,人均食品支出6356.8元,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3302.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9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947元,人均食品支出3590.3元,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481.1元。
2021年,全年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在職職工15908人,全年共收繳養老保險基金7374萬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9958人,征繳基金422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4603人,征繳基金6565.51萬元。工傷保險參保22780人,征繳基金977.4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127人,征繳基金8842.45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46170人,征繳基金1796.07萬元。全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082人,發放城鎮居民低保金1160.73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078人,發放農村居民低保金2949.19萬元。
十一、環境保護與安全生產
環境質量繼續保持穩定。縣城飲用水源監測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監測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縣城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年工業及集中式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COD排放量4.66噸,SO2排放量19.95噸,氮氧化物排放量25.77噸,氨氮排放量0.74噸。全縣森林覆蓋率69.83%,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96%,城鎮化率43.56%。
全年共發生各類事故4起,死亡人數4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起,死亡4人(含鐵路交通事故1起,死亡1人);消防安全事故0起。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5人。
注: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部門數據依據為部門年報或年度總結數據。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計算,增長率按可比價計算。
3.部分指標因GDP全國統一核算制度改革和普查數據修訂,與上年同期不可比。
撰稿:新晃縣統計局
初審:胡少華
終審:廖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