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洪江市國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第一年。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富民強市目標,努力實現“工業立市,旅游興市”戰略,牢牢把握發展主題,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全市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穩定,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綜 合
經濟穩定協調發展。2006年,全市GDP完成25.25億元,增長11.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54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5.65億元,增長25.8%;第三產業增加值12.06億元,增長11.1%。年平均人口為40萬人,人均GDP達6313元,增長14.5%。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為29.9:22.4:47.7。
經濟增長質量提高。2006年,財政收入與GDP保持同步增長,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89%和28.28%,快于GDP的增長。
和諧社會建設穩步推進。通過考核驗收,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8件實事”共22個項目,其中14個考核項目超額完成任務。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699人,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099人,新增企業基本養老保險1403人,新增工傷保險1400人,新增基本醫療保險4547人。市財政安排的“低?!迸涮踪Y金86萬元已全部到位,比上年增15%。建設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8所。新建和改擴建農村鄉鎮衛生院12所。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對象共733人,資金到位率100%;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對象已審核確認23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共計綠化面積
社會政治保持穩定。堅持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深入推進民主法制建設。2006年通過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和扎實工作,綜治工作在全省的排名躍升了41位,社會大局繼續保持穩定和諧的良好局面。
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待繼續加強;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機制體制不活,三化水平較低;保障能力不強,社會就業壓力較大,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較大等。
二、農 業
農業生產穩定增長。2006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58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農業產值5.89億元,增長5.0%;林業產值1.37億元,增長6.8%;牧業3.70億元,增長3.7%。主要農產品平穩發展,其中糧食產量為16.21萬噸,增長4.1%。其中谷物產量為15.08萬噸,增長1.5%,薯類產量 1.03萬噸,經濟作物油料產量0.63萬噸。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3.95萬畝,增長1.3 %;其中稻谷播種面積36.05。蔬菜產量11.31萬噸,增長15.9%,水果產量9.78萬噸,增長1.3%。出欄牲豬37.95萬頭,出欄牛0.47萬頭,出欄羊3.7萬頭,出籠家禽456萬羽,水產品產品4365噸。
農業效益顯著提高。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糧油種植繼續平穩增長。二是經濟作物增效顯著。三是全市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四是畜牧水產業增勢平穩。五是勞務經濟增長較快。
農村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完成病險水庫治理8座,水利工程建設1670處,農業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新增各類農機具930余臺(套),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span lang="EN-US">
新農村建設扎實開展。新農村建設總體思路基本確定,全市建制鎮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完成,托口示范鎮和龍船塘翁朗溪、黔城柳溪、巖垅空田等5個試點村建設穩步推進。建設飲水解困工程2處,幫助6437農村人口解決了飲水不安全問題。新建農村沼氣池700口。建成縣到鄉鎮公路
農業和農村經濟中主要問題是: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新農村建設困難不少。一是農產品生產價格上升的空間有限。二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增幅不大,農業成本居高不下。三是政策效應減弱,對農民收入的拉動作用不夠強勁。
三、工業 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定增長,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有序推進。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 5.09億元,增長27.9 %。國有及非國有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3.28 億元,增長45.7 %,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 1.66億元,增長36.1%,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39億元,增長43.4 %,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完成工業總產值0.39億元。
產銷銜接較好,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100.5%。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2849.6萬元,增長46.0%;實現利稅8188.1萬元,增長23.0%。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市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5626萬元,比上年增長9.6%。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1.97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5.19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有所增長,大項目投資進展順利。500萬元以上的項目完成投資額8.30億元。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9.41億元,比上年增長25.0 %。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5.34億元,更新改造完成2.64億元,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0.32億元。
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托口電站建設征地和移民安置可研報告通過評審,進場公路、生活營區、施工電源和主副壩砂石料場等配套工程建設全部完成,副壩開工建設;安江電站可研報告編制完成,移民安置大綱和移民實物量調查實施細則通過評審,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銅灣電站庫區和安江防洪堤建設移民安置工作即將啟動;公溪河流域龍船崗、上坪、古巖等梯級電站開工建設;雪峰山風能發電項目第一階段資源測試順利完成,已被納入全省首批風電開發規劃,蘇寶頂風能發電項目進場公路基本拉通;新型高摩合成閘瓦項目“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正在進行廠房建設;邵懷高速公路洪江段建設進展順利,雪峰山隧道全線貫通;209國道黔城至江市水淹段、安江至茅渡、雙溪至巖垅等公路改造全面完成;高速公路溆浦連接線建設進展順利。
五、貿易 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價格水平保持平穩。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比上年高0.6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2.1%;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為95.7%;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 104.2%;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為103%。當前價格上漲具有結構性、局部性和恢復性的特點,尚不足以形成通貨膨脹,但對居民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壓力。
商品市場進一步趨旺。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9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其中市以上零售額3.41億元,增長19.7%;市以下零售額3.38億元,增長9.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5.75億元,增長15.0%;住宿和餐飲業 1.02億元,增長10.0%。
對外開放成效顯著。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切實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努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共引進境外資金305萬美元,引進境內外項目12個(省外項目7個),合同引資7.70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1.53億元。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200萬美元。成功引進了華宇竹業、紫源鋅業、湘天集團、佳惠銀苑等30家企業。
六、交通 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2006年,運輸郵電倉儲業增加值2.53億元,增長13.7%。全市共有客貨車543輛,全社會貨物周轉量9650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12414萬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583萬元,增長11.9%,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763萬元,增長12.1%;郵政業務總收入820萬元,增長11.4%。移動業務總收入3174萬元,增長21.1%;聯通業務總收入800萬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51431戶,小靈通9200戶,國際互聯網用戶達5230戶。移動電話用戶40226戶;聯通用戶16000戶。
七、財政、金融與保險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06年,我市嚴格財稅征管,積極組織財政收入,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加快水電開發步伐,形成新的財政收入增長點,帶動了相關稅收的快速增長,確保了財政收入穩步上升。全市共實現財政總收入14110萬元,比上年增長16.89%;地方財政收入9153萬元,比上年增長28.28%;一般預算收入9087萬元,比上年增長27.86%。財政支出33703萬元,比上年增長27.39%;一般預算支出33284萬元,比上年增長26.30%。
金融平穩運行。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217996萬元,比年初增加29179萬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74015萬元,比年初增加19380萬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82485萬元,比年初增加3824萬元。
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4373萬元,增長2.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73萬元;人身險保費收入4000萬元。各項賠款與給付支出1858萬元,增長8.4%,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支出358萬元;人身險業務賠款與給付1500萬元。
八、科學技術 教育
科技事業不斷發展。2006年我市申報科技項目33項,立項18項。其中國家級轉接項目2項,新立項1項;申報省級5項,立項3項;申報懷化市級5項,立項5項。實施洪江市科技項目22項,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7%。成功參展了國家級、省級科技博覽會。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南方優質紅豆杉基地建設”在第十五屆東盟博覽會展出,紫科一號曼地亞紅豆杉新品種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劉燕華副部長和副省長等領導較高的評價。
教育事業繼續發展。全市小學正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93.9%,小學畢業率為99.31%,升學率100%;初中生畢業率為94.99%。我市現有普通高中3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6所,城鎮完全小學和鄉鎮中心小學13所,村?。ê虒W點)169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公辦職業高中(中專)1所,民辦職業學校4所。在校學生52152人,其中普通高中生5791人,職高生6896人,初中生13970人,小學生25495人。全市有離退休教職工1399人,在職教職工3992人,其中高中專任教師476人,職高專任教師86人,初中專任教師1136人,小學專任教師1870人。幼兒園18所,舉辦學前班的學校25個,在園幼兒5360人。2006年全市教育系統師生獲國家級獎24項(個),省級獎779項(個),懷化市級獎818項(個)。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2006年,我市成功舉辦了慶新市治搬遷的文藝演出“洪江市2006年春節團拜會”,為促新農村建設下鄉巡回演出50余場。積極組織節目參加湖南省“三湘蒲公英獎”、“群星獎”懷化賽區選拔賽,其中雙人舞《孔雀飛來》獲銀獎,群舞《飛呀、飛呀飛》獲銅獎。為慶祝建黨8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同市老年大學、市體協在洪江市稻都廣場共同舉辦了大型廣場文藝演出活動。結合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情況,拍攝了一大批宣傳洪江的新聞照片,其中有40多幅在《中國社會報》、《湖南日報》、《懷化日報》等報刊上發表。
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向社會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各項文物工作法規,先后懸掛橫幅11幅;張貼宣傳標語50多張,發放資料60多份。完成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芙蓉樓的保護維修工程。
2006年末全市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8%,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全市電視人口覆蓋率為100%,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有線電視用戶6.4萬戶,增加0.4萬戶。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4個(不含診所、衛生所、醫務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及村衛生室),擁有床位總數891萬張;全市衛生工作人員總數138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233人;全市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642人,注冊護士307人。農村衛生所316個。
體育事業繼續發展。2006年,我市共組織開展了大型體育活動12次,參加活動總人數12000人次;組隊參加省及懷化市比賽10次,共獲各項獎牌44枚,其中省級比賽單項金牌1枚、銀牌2枚,懷化市級比賽團體金牌1枚,單項金牌7枚。2006年我市還積極向上級體育部門和各大中院校輸送人才15名,協助其他單位開展體育活動8次。
十、環境保護
環境治理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有所改善。為了保護雪峰山生態環境,關閉非法礦井62個,摧毀非法氰化池65個,拆除采金棚172個。
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2006年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投身山地開發,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建立工業原料林供應基地,做實林業產業化基礎。市委、市政府領導帶頭營造樣板林,進行示范推動,對各鄉鎮和市直機關單位的造林實行目標考核和“一票否決”,嚴格獎懲兌現。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4.06萬畝,退耕還林1.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8.32%。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43.2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24萬人,非農業人口6.99萬人。男性22.17萬人,女性21.06萬人。年末常住人口39.46萬人。人口出生率9.16‰,死亡率3.7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38‰。計劃生育率為94.71%,出生性別比為110.28。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006年全市在崗職工15450人,下降0.4%,工資總額24818.9萬元,增長19.1%,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6364元,增長23.0%。2006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4元,增長5.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70元,增長6.0%。農村居民人均總支出3594元,增長5.2%。
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全市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699人。全市參加城鎮養老保險人數20908人,其中機關事業單位參保人數9654人,企業參保人數11254人。全年支付養老金7744萬元,其中支付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3063萬元,企業養老金4681萬元。參加城鎮醫療保險人數20873人,全年支付醫療統籌基金605萬元,支付個人賬戶469萬元。全市低保對象5.08萬戶,9.26萬人,全年發放低保資金634.4萬元,較上年增加62.4萬元。
注:GDP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