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4-30 15:41 信息來源:懷化供銷合作聯合社
八百里洞庭浩浩湯湯,湘資沅澧綿延流淌,滋潤出三湘大地的沃野糧倉。
洞庭浩渺奔流,沃野生生不息。在這塊自然饋贈的豐饒土地上,千百年來,人們依賴土地,演繹著湖畔兒女與土地相依相伴的故事。
土地饋贈農人,農人也同樣回饋土地。生產變革、技術迭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方式在更迭,農業現代化的時代浪潮在這塊大地上奔涌,萬畝良田展示著現代農業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走進水稻田邊,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況,并同種糧大戶、農技人員、基層干部和村民親切交流,詳細詢問春耕備耕等情況。我們追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步伐,走進常德市,探尋春耕中人與土地的生動故事。
新農人的新選擇
“從大學生到職業農民,經歷過與父親的觀念沖突,經歷過傳統農人的質疑。但是,我堅持下來了,還會繼續干下去。”湖南億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帥宇作為當地的種糧大戶代表,在田間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種糧情況。提及他的農業之路,他篤定地說。
1994年出生的陳帥宇,大學畢業后回到常德市鼎城區港中坪村種糧。因為父親是當地的糧食經紀人,讓他比同齡人對糧食有更深的理解,也認準了農業的前景。2015年返鄉,他拿出自己大學時期的創業收入,并在第二年試著流轉了300畝田,正式開啟了種糧之路。
“跟著他種糧,他懂啥啊?”“就是年輕人隨便玩玩,當不得真。”“我種了幾十年地,還需要跟他學咋種地?”……各種質疑聲四起,讓陳帥宇既無助又無奈。可是,陳帥宇從沒想過放棄。
開辟試驗田選取最優的種子、把新型農機應用到生產、購買烘干機解決晾曬難題……一步步推進、一次次變革,讓陳帥宇的優質稻畝產量從1000斤增至1400多斤,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跟他一起種高檔優質稻。他牽頭成立的億澤水稻專業合作社吸引了周邊600余戶種糧戶加入,訂單生產高檔優質稻。
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陳帥宇慢慢感到有點力不從心。“現在不少農戶主動要求把地流轉給我,我都不敢接單。后期的銷路沒有拓寬,糧食生產出來賣不出去,也不行。”陳帥宇說。
在常德,像陳帥宇這樣的新農人市場意識強、發展理念新,用自己的所學所知慢慢改變著傳統的種糧模式。但是,經過多年的打拼,這些新農人雖然有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真正向著現代農業企業轉型升級仍困難重重,亟須更系統的資源作為支撐。
“我是主動聯系供銷合作社的。小時候就知道供銷合作社,現在身邊很多農業主體都在接受供銷合作社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讓我也對供銷合作社有了新認識。”在陳帥宇看來,與供銷合作社合作,從抗風險能力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轉型為面向大市場、發展更穩健的現代農業企業,是順勢而為、多方共贏的理性選擇。
2018年,常德市鼎城區供銷合作社與陳帥宇建立了合作,共同成立了湖南億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雙方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實現了疊加。
“區社主要‘啃硬骨頭’,重點利用全省供銷合作社的流通資源,幫助他拓寬銷售渠道,讓他可以放心大膽地服務小農戶。”鼎城區供銷合作社主任熊曉勇說。
如今,陳帥宇服務當地近兩萬畝水稻田,農資供應平價讓利,稻谷高于市場價收購返利,加工大米銷售利潤分紅。2023年,他讓利農戶40余萬元,工作干得有滋有味。
青萍之末的風、微瀾之間的浪,微細之變的背后是時代的浪潮和趨勢。在常德,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推動傳統生產方式變革,折射出土地規模經營在探索演變、農業現代化在蓬勃向前的趨勢。其間,供銷合作社利用自身的流通優勢為這些主體解難題、補“短板”,加速了這一趨勢的進程。
一個聯盟一張“網”
轟鳴的鐵牛在田地里來回穿梭,沉睡了一個冬天的土地在旋耕下慢慢蘇醒,迎接秧苗的到來。
眼下正值春耕,漢壽縣毛家灘鄉馬澗村72歲的村民周子遺并沒有出現在田間。田地翻騰的旋耕機來自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湖南隆科農資連鎖有限公司農服中心,15天后,農服中心還將進行二次旋耕,然后就可以插秧了,周子遺只需要得空了來田里轉轉。
一直以來,不少人對規模化經營之后,小農戶會不會被排斥在農業生產之外,如何確保小農戶不掉隊等問題有所擔憂。
在湖南,全省系統實施“強基強能”工程,以農業社會化服務大聯盟為平臺,以湖南新三湘農資公司為依托,在全省構建起了覆蓋省、市、縣、鄉、村的五級服務網絡,把服務觸角延伸到村到戶。這其中,不管是基層社惠農服務中心,還是陳帥宇那樣的農業企業,或是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農服中心……各級主體積極探索,他們既服務于周子遺這樣的小戶,也服務于當地的大戶。
“如果沒有供銷合作社為我提供服務,我可不敢承包這么多土地,更別說幫助其他農戶了。”毛家灘鄉種植大戶楊恒桔從事農業20多年,種植了500多畝水稻,還幫周邊農戶打理著300多畝水稻。
楊恒桔介紹,有了中農農服中心服務平臺,選種不難、賣糧不難,還有技術指導,種糧非常安心。
這一點,陳帥宇也深有感受。“統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僅讓小農戶種田輕松,也為后期水稻加工和銷售提供了便利。”陳帥宇介紹,在農業社會化服務沒有大面積開展之前,農戶種出的水稻有長粒的、有短粒的,因為品種不同,給后期的烘干、加工和銷售都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如今,這些問題迎刃而解。種子統一、服務統一、加工統一,生產出來的產品標準化程度大大提升,實現了農業品牌化、規模化發展。
“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我們就有底氣實現糧食生產年年豐收。”常德市供銷合作社副主任鐘福明表示,構建社會化服務平臺,為小農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助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符合我國國情,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子落,滿盤活。在大國小農基本國情下,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最優選擇。
田野里的生產力飛躍
“我在外面曬得黑乎乎的,日子過得不如新稻。”讓鼎城區“80后”種糧大戶戴宏印象深刻的是,收割下來的新稻還沒脫粒,就儲存進了供銷合作社建設的倉儲空調房里,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在澧縣,智能化育秧室里,循環式智能育秧床上下交替運行著。“1000盤秧苗只需要1個小時就可以完成運送,1個育秧床能滿足100畝地的秧苗需求。如果100畝地的秧苗用大田來培育,需要十來畝地。”湖南中農錦繡千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平說,智能化育秧比傳統的育秧節省人工,秧苗的品質更好。
從育苗、插秧、管理到收割、烘干和倉儲,三湘大地的田野里正在發生一場農業生產力飛躍。而帶來這些新變化的大都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這些年輕人把更多的現代化設備帶入農業生產中,讓春耕變得更鮮活。
“和父輩不同,我們這代人會把更多精力放在農田之外。”陳帥宇說,不僅自己報名了高校的培訓班學習銷售和管理知識,還將員工送到各地學習。“我們公司的電商大數據服務平臺可以賒賬購買,后期再結賬。同時,農戶若需要收割、插秧等機械服務,還可以在平臺進行免費預約。這樣一來,便大大節省了與小農戶對接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因為通過科技彌補“短板”,讓產量和安全性有了保證,當地推廣雙季稻種植開始從以前的政策補貼驅動型逐漸轉向科技驅動型。
平整無際的沃野、深耕土地的新農人、聯農帶農的供銷合作社人,從糧食生產到鄉村振興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正進行著深刻的變革和接力,孕育著更加豐碩的未來。這是中國大地上盎然勃發的春意,這是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最生動的注腳,也是糧安中國最大的底氣和支撐。